一期一会 |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专访——周晓林老师
本期主题语:一流本科课程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本科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前沿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一流本科课程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经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近五年,已经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13门。 本期专访,让我们和同时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和自制实验设备项目的周晓林老师聊一聊他的课程建设与项目开发的历程和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课程建设的经验。
日前,笔者对周晓林老师进行了访谈,期待访谈的内容能给一直走在课程建设路上的老师们以启示:
问题1:您开展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的课程有什么特点?开展课程建设的目标如何?
“海关通关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实务类课程,其特点是融通了国贸实务、关税实务、报关实务等多项本专业必备的核心能力,为学生在对口就业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技能支持。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强调以海关业务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虚拟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知识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引导学生恪守法律、诚信、严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报关;具有工匠精神,精通海关法律、法规,提高职业素养,胜任报关工作。
问题2:您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发现的痛点有哪些?
(1)对于这门实务类课程,学生难以获取真正的报关工作环境和实务经验。所以本课程将报关实务流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形式呈现,其他的教学内容以雨课堂考核、微案例教学的综合方式进行建设。
(2)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急需改革教学方法。以往的整个课程庞杂的内容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但收效并不显著。因此,应将课程建设各个部分有机进行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与课堂融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3:您感觉一流课程建设最大的成效是什么?
通过基于“微案例教学+虚拟仿真”的课程建设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微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结合长春理工大学自制实验设备项目开发的“海关通关实务模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使学生沉浸式体验报关员、海关关务员、保税企业等角色的任务和功能,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实验项目的学习。通过课程的建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了报关实务的就业技能。
问题4:您积极进行一流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如何?
(1)在课程建设中将前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如在海关管理相应内容的教学中,结合Python+MYSQL编写了海关监管客户画像程序,即海关对报关企业或收发货人多项指标(如滞报次数、滞纳次数、行政处罚金额、申报错误等)进行评分,并建立客户画像,按其分数段分为白名单、灰名单和黑名单,并进行分类监管。
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到诚信报关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理解大数据技术在海关业务中应用的实例,提升学生对于“大数据+报关”学习的兴趣,对类似的代码编写也可以应用在银行客户管理、电商平台等客户画像的建立等领域。
(2)以“虚拟仿真+学习社区”形式提升实务类课程教学效果。实务类课程的实验项目更适合做角色拆分,通过虚拟仿真形式呈现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基于ASP+SQL SERVER编写的实验模拟平台模拟了各个不同角色的报关实务流程,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社区、互助问答、智库等功能,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分享词条、帮助其他用户解答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会获得一定虚拟财富,这样能够在学生完成雨课堂答题之外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虚拟财富值也可做为课程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指标。通过“虚拟仿真+学习社区”形式在课程教学的融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对课程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料积累和效果反馈。
访谈过程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周晓林老师对自己的课程充满了激情和感情,看出来周老师在课程建设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生们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也非常认可教学的效果。期待经济管理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编辑 / 陈舒浣 傅雅茹
责任编辑 / 王彬达 姚杰
初审 / 胡芳
复审 / 于洪
终审 / 张肃
经济管理学院出品